查看原文
其他

全世界都想取经的芬兰教育,厉害的是培养学生的“横贯能力”

2016-12-14 外滩教育

看点 当东亚国家忙于反思应试教育、英美等国在自由探索和标化考试间摇摆不定时,不急不躁的芬兰却用后工业化时代的十足耐心,培养着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国民。也正因为此,“芬兰废除分科教育”的讹传才会让许多人信以为真。对此,外滩君已刊文揭示过芬兰教改真相。在本文中,三位中芬比较教育研究者详述芬兰新课改的背景和内容,并提出培养“横贯能力”离不开学科知识的基石。


文 | 蔡瑜琢、王岩、滕珺

编辑 | 闻琛




近年来,由于在世界经合组织国际学生能力测评PISA)中的卓越表现,芬兰教育引起世人瞩目。这个处于北欧一隅、并不为多数国人所熟悉的神秘国家,也成为中国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最近,一篇名为《我们的孩子还在上补习班,芬兰人却决定颠覆学校教育》的文章在微信上热传,原文中最抓眼球,也是最有误导性的文字是:


“2016年11月14日,请大家记住这一天。芬兰赫尔辛基教育局正式下发通知,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之前,正式废除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课程式教育,转而采取实际场景主题教学。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赫尔辛基的孩子们就不用再上单独的数学课、物理课、化学课,地理课等等等等。”


其实,类似的误导性信息,也出现在国际范围内。为此,2016年11月14日,芬兰教育委员会(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还在网站,就“芬兰废除分科式教学的不实报道作了公开澄清


2016年11月19日,微信公号“实而不作”发帖,把澄清事实的全文翻译成中文,并纠正了网上流传的关于芬兰废除分科教学帖子的某些不妥说法。




芬兰新课改的背景


“芬兰教育颠覆性改革”的作者初衷或许是好的,想向国人介绍芬兰正在进行中的课程改革和相关的创新理念。可能在参考外文信息的时候,只看到了个别(有片面性)的报道,而没有详细了解芬兰的课程改革,更缺乏对芬兰教育管理体系的基本了解。


要正确解读芬兰教育的变革和客观评判诸如“芬兰教育颠覆性改革”这样在网络流传的文章,有必要简单了解一些芬兰的新课改和芬兰中小学课程管理体制。

 

由于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发展带来学生学习环境、劳动力市场及未来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芬兰政府认为维持传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新时代所需人才。


为应对新世纪的挑战,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014年12月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了针对1-9年级的《国家基础教育核心课程》,同期也分别发布了针对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的课改方案。由此新一轮课改正式拉开序幕。新课程于2016年8月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新课改以培养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的人才为总目标,以最大程度地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度、促进有意义学习、快乐学习以及构建良好师生互动的学校文化,强调和促进“横贯能力”(transversal competences)向传统学科教学的渗入。


简单来说,横贯能力相对于传统的学科能力而言,指贯穿于不同学科和领域需要具有的通用能力。它不等同于知识或能力,属于综合素养的范畴,包括价值观、态度、意愿在内的面对具体情境的综合表现。


这种能力跨越学科界限,需要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整合起来,以保证学生能够面对个人发展、学习、工作和参与公共事务的各种需求。

 

虽然芬兰的教学大纲(例如新的核心课程)由国家教育委员会(此外芬兰还有教育文化部)制定,但它仅仅是一个粗线条的框架,学校和教师在执行上有较大的自主权。芬兰的出版社会根据大纲来编印教材,但完全是市场运作,选什么教材由学校和任课教师做主。

 

有了这些了解,就比较容易地进行分析了。




分科式还是现象式?


芬兰新课程中十分强调横贯能力和培养这一能力所需的新型学习方式——如现象教学。这可能让一些人误读了它,以为芬兰要彻底颠覆传统的分科教学。


新课程虽开宗明义强调横贯能力在芬兰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但并不是要取消传统的学科教学。以基础教育课改为例,仔细阅读新课程标准会发现“横贯能力”作为二级标题列于“基础教育使命与一般目标”这一一级标题之下。


“1-2年级培养目标”、“3-6年级培养目标”以及“7-9年级培养目标”与“基础教育使命与一般目标”同为一级标题。


以7-9年级培养目标为例, 其下的二级标题“7-9年级的学科教学目标”下分列出:母语与文学、第二语言、外语、数学、生物、地理、物理、化学、健康教育、宗教、伦理学、历史、社会研究、音乐、视觉艺术、手工、体育、家政等三级标题。由此可见,芬兰的新课程仍旧保留了原有的分科方式。

 

再深入阅读核心课程可以看到,在每个分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会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学科教学目标,并平行列出每一项分科教学目标对应的可发展的横贯能力。可见,横贯能力培养的主要形式是依托于具体学科。


换句话说,新课程中芬兰仍可以以分科课程为主,但需要一方面将横贯能力的目标渗透入各个学科的日常教学之中,另一方面,要求各学校每学年至少组织一次跨学科学习模块。

 

学科教学可以系统地传递给学生相应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让学生逐渐建立起对每一个学科体系的认识。横贯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失去了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支撑,它就如同无源之水。


芬兰意识到分科教学的弊端,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横贯能力并开始探索现象教学。这是很大的进步,但要实施好,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耐心。

 

按照芬兰课程的管理体制,即使赫尔辛基市政府真的提出到2020 年前废除分科式教学(相信他们也不会做这样硬性规定),学校和教师也有充分自由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自己的教学。


也许有些学校安排的跨学科的现象教学课程比重较大,但还没有完全取代分科教学。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芬兰的小学教育具有包班制的传统,即使在课改前,教师在教学中也常常会涉及到学科融合。


尽管笔者在这里澄清一个事实,即芬兰的分科教学并没有被摒弃,但是对现象教学的理念还是赞赏的。


芬兰教育颠覆性改革一文中提到的Marjo Kyllönen女士现任赫尔辛基市政府基础教育部(代理)负责人,也是“未来创新教育”(Education For Future Innovation)项目的首席专家和现象教学的主要倡导者。笔者很钦佩她追求未来教育模式的热情与执着精神,也相信芬兰的学校教育还将是分科式和现象教学并行,且相得益彰。




新课改改的到底是什么?


前面笔者主要理清了分科式还是现象式教学的问题,这仅仅是新课改的一个方面。那么芬兰新课改到底改的是什么?根据芬兰教育委员会官方网站,芬兰新教改主要包括以下九个方面:


第一,新课改的核心是培养目标的变化。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确保芬兰孩子和年轻人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在未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环境也能保持优势,同时学校要致力发展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方法。


一些主要的改革目标包括加强学生社会参与、加强有意义的学习,并且使每一个学生有体验成功的机会,引导他们在学校事务中承担更多责任。


第二,鼓励教师引导学生在教室外的学习和新技术的应用。


课改的一个具体目的,是创建优化的学校学习环境和工作方法。除了教室和学校的环境,学生也要进入其他的学习环境,例如走进自然、访问博物馆和公司等。


游戏和其他的虚拟环境也应该更多地被认可为学习环境。新技术在学校常规教学等活动中应发挥更显著的作用,以便学生更容易地选择和进入他们的学习环境。


第三,为适应新能力的培养,对课程内容和课时分布进行必要的调整。


基础教育法具体规定教学科目和课时分布。例如,社会学习和语言课程要在更低年级讲授。这些科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了更新,以贴近当今社会和体现未来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第四,在所有科目的教学中都要加强七大未来横贯能力的培养。


国家核心课程规定横贯能力的培养目标,而市级政府和学校可以根据地方特点对这一能力进行进一步的定义。


新课程描述了七种横贯能力,分别为:


1)思考与学习的能力;


2)文化识读、互动与表达能力;


3)自我照顾、日常生活技能与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


4)多元识读(Multi-literacy);


5)数字化能力(Digital competence);


6)工作生活能力与创业精神;


7)参与、影响并为可持续性未来负责的能力。



第五,学生要熟悉编程基础。


每一门课程都应该提升学生掌握ICT能力的机会,在教学和学习中更多地应用技术。例如,编程应融入到数学课教育目标中,学生应在更低的年级学习编程基础。


第六,至少每年开展一次多学科学习模块。


每一所学校在每学年至少要组织一次跨学科的学习模块,包括主题活动、现象学习和实践项目等,需要学生综合不同课程的知识,从不同科目的视角来分析问题。学生也要参与到多学科学习模块的计划中。


第七,在较低年级开设更多选修课。


艺术和实践性的课程也列入到选修课,但由市级政府和学校决定具体课时数、课程内容和开设年级等。


第八,开展多样的学习评价。


新的课程体系强调学习评价方法的多样性,通过评价来引导和促进学习。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展信息必须经常反馈给学生和他们的监护人,并且反馈信息要多样、多维度,不仅仅是成绩报告的形式。


每学年结束学生会收到成绩报告,该报告的目的是反映学生这一学年是否达到既定目标。


第九,学生和家长要熟悉所在学校的课程体系。


学生和他们的监护人都必须了解学校的课程,这使得监护人有可能更有效地支持孩子的学习,积极参与学校活动的计划和实施。


家庭和学校间的有效合作可以改善学生、课堂以及整个学校社区的安全和健康发展,这是为学生铺垫成功学习之路的关键。




作者简介


蔡瑜琢:芬兰坦佩雷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客座教授,中芬联合学习创新研究院理事。


王岩: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行为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中芬科学课程比较研究。


滕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副院长。



注:本文转载自“明远教育观察”

(ID:showme0225)。



相关阅读





点击下图购买,即买即看!



点击关键字阅读外滩教育2000+篇优质文章

——————

探校录少年书房家长课数学思想

学英语大考场美高党|国际课程

小留学生日记批判性思维

钢琴课|酷老师写作课牛娃录排行榜


点击阅读原文,进外滩教育微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